阿育吠陀追求身心平衡,因此除了外在病菌入侵,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健康,而內在的小宇宙會因為外在環境的大宇宙而相互牽引,大宇宙跟天氣與氣候環境較有相關。
身體隨著外在環境變化,可能會受到大小不一的影響,根據細緻的觀察與感覺,在適當地時間有意識的調整飲食與生活,則可以達到照顧健康的目的。
Photo by Tengyart
阿育吠陀的觀點並不是讓人吃了什麼仙丹,所有的病就可以一次全部消除,而是必須找到身體裡不同能量的平衡,同時注意心理的變化,注意外在環境季節變化而做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整。
人類最健康的方式,應該是順著原本被創造的樣子去照顧身體,飲食因為食物不同的特性;被身體攝取,進而影響內在,另一部分則是要按照各個器官、代謝作用等的生理時鐘,來作息,使身體的運作功能,達到最好的狀態。
Photo by Rebecca Hobbs
Photo by Brooke Lark
Photo by Lesly Juarez
情緒與身體詳細的關聯,還有許多需要解答的部分,但是目前推測是與壓力荷爾蒙有關,當大腦感覺到外在壓力,則會加強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壓力激素作用,而壓力激素對神經和免疫系統具有廣泛的作用,在短期內,提高認知和增加精力使我們受益,但長期來看,它們導致免疫系統發生變化。
另一方面;壓力可能使免疫系統過度活化,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症)的風險增加,牛皮癬、濕疹、蕁麻疹和粉刺等皮膚病,或呼吸道的氣喘疾病也更容易發作。
基本的是身體與心靈保持平衡的狀態下產生的,不管是任何一種疾病或是感染,藥物永遠都只是輔助,最終還是得依靠自體免疫力來讓身體恢復健康。
即使所有的方式沒有看起來的簡單,讓我們一起為身心健康努力吧!
Sources
《阿育吠陀療法:調整風、火、水能的黃金比例,找回出生時的健康體質設定》《The Complete Book of Ayurvedic Home Remedies: Based on the Timeless Wisdom of India’s 5000-Year-Old Medical System》 — Vasant Lad
《靜心・淨心:52周的修煉,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》— 洛桑加參
《日變節律:阿育吠陀生理時鐘健康法》《Change your schedule,change your life》— Suhas Kshirsagar
Many thanks for photo by Hilary Hahn on Unsplash